漆姑草
凉血解毒;杀虫止痒
— 漆姑草
漆姑草,中药名。为石竹科植物漆姑草Sagina japonica (Sw.) Ohwi[Spergula japonica Sw.]的全草。
别名:牛毛粘、瓜糙草、蛇牙草、牙齿草、沙子草、大龙叶、羊地草、小叶米粞草、踏地草、风米莱、虾子草、大龙草、虫牙草、地松、(匿/虫)鼻药、地兰、胎乌草、虎牙草
具有凉血解毒,杀虫止痒之功效。常用于漆疮,秃疮,湿疹,丹毒,瘰疬,无名肿毒,毒蛇咬伤,鼻渊,龋齿痛,跌打内伤。
漆姑草:一年生小草本,高10-15cm。茎纤细,由基部分枝,丛生,下部平卧,上部直立,无毛或上部稍被腺毛。
单叶对生;叶片线形,长5-20mm,宽约1mm,具1条脉,基部抱茎,合生成膜质的短鞘状,先端渐尖,无毛。花小形,通常单一,腋生于茎顶;花梗细小,直立,长约1-2.5cm,疏生腺毛;萼片5,长圆形乃至椭圆形,长1.5-2mm,先端钝圆,稍微呈兜状依附于成熟的蒴果,背面疏生腺毛乃至无毛,具3条脉,边缘及先端为白膜质;花瓣5,白色卵形,先端圆,长约为萼片的2/3左右。
雄蕊5;子房卵圆形,花柱5。蒴果广椭圆状卵球形,比宿存萼片稍长或长出1/3左右;通常5瓣裂,裂瓣椭圆状卵形,先端钝。种子微小,褐色,圆肾形,长0.4-0.5mm,两侧稍扁,背部圆,密生瘤状突起。花期5-6月,果期6-8月。
全草长10-15cm。茎基部分枝,上部疏生短细毛。叶对生,完整叶片圆柱状线形,长5-20mm,宽约1mm,先端尖,基部为薄膜连成的短鞘。花小,白色,生于叶腋或茎顶。蒴果卵形,5瓣裂,比萼片约长1/3。种子多数,细小,褐色,圆肾形,密生瘤状突起。气微,味淡。
药理作用
1、抗肿瘤作用;
2、镇咳、祛痰作用;
3、镇痛作用;
4、兴奋肠平滑肌作用;
5、对血压及呼吸的影响:能使呼吸短时兴奋,血压先升后降。
性味:
苦辛,凉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凉,味苦,无毒。
②《湖南药物志》:酸甘。
归经:
归肝、胃经。
内服:煎汤,10-30g;研末或绞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绞汁涂。
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凉血解毒;杀虫止痒。主漆疮;秃疮;湿疹;丹毒;瘰疬;无名肿毒;毒蛇咬伤;鼻渊;龋齿痛;跌打内伤。
①陶弘景:疗漆疮。
②《滇南本草》:治面寒疼。新瓦焙干为末,热烧酒服。
③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利小便。治小儿乳积。
④《国药的药理学》:绞取其汁,治恶疮、秃疮及漆疮,又疗龋齿。
⑤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外用治痈肿、疮毒;口含治虫牙;塞鼻治鼻匿。
⑥《四川中药志》:提脓拔毒;治瘰疬结核。
治漆疮:漆姑草。捣烂,加丝瓜叶汁,调菜油敷。
治虫牙:漆姑草叶。捣烂,塞入牙缝。
治跌打内伤:漆姑草五钱。水煎服。
治蛇咬伤:漆姑草、雄黄捣烂敷。(①方以下出《湖南药物志》)
治瘰疬结核:羊儿草五钱至一两。煎服。外用鲜草捣绒敷。(南川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治虚汗、盗汗:大龙叶一两。炖猪肉吃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治咳嗽或小便不利:大龙叶一两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治漆疮:漆姑草。捣烂,加丝瓜叶汁,调菜油敷。
治虫牙:漆姑草叶。捣烂,塞入牙缝。
治跌打内伤:漆姑草五钱。水煎服。
治蛇咬伤:漆姑草、雄黄捣烂敷。(①方以下出《湖南药物志》)
治瘰疬结核:羊儿草五钱至一两。煎服。外用鲜草捣绒敷。(南川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治虚汗、盗汗:大龙叶一两。炖猪肉吃。(《贵外草药》)
治咳嗽或小便不利:大龙叶一两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漆姑草常长在房屋墙角边,是一味生活中很常见的植物,对于牙痛,虫牙等龋齿疾病有着良好的功效。
(科普来源:中医药网 图片部分取自网络)
德兴拓展培训,德兴露营,上饶拓展训练,上饶户外拓展训练